联系我们

凯时娱乐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> 凯时娱乐 >

王国维自沉

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24-01-25 22:43

  此书为北京述学社民国十六年(1927年)编辑出版的《国学月报》第二卷第八、九、十号合刊。封面为史学家陈垣先生题签。内容包括:王静安先生肖像、题字、扇面遗墨插画,引言,遗著,学述,事略,挽词,补白七部分。在专号目录下方钤罗振玉名号藏书印。

  王国维,字静安。我国近代著名学者。他一生淡泊名利,勤勉不怠,唯读书做学问为性命。在哲学、文学、文字学、史学诸领域,开山立派,卓尔不凡,是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。但令国人震惊和遗憾的是,他突然于民国十六年农历五月初三,端午节前两日,在颐和园鱼藻轩沉昆明湖自尽。

  王国维自沉迄今已逾半个多世纪。关于他沉湖的原因,无论同时代的同事好友,抑或当今的学人论者,犹人言言殊,莫衷一是,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件难解之谜。

  一种说法是殉清。原任伦敦总领事、后任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,第一个公布王国维死讯时说:“王静安先生自沉颐和园昆明池,盖先生与清室关系深也。”主张此说人较多。因为王与清室关系密切。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·溥仪,在1923年旧历三月一日曾降旨王国维为“南书房行走”。王国维以“布衣”骤然成为皇帝身边“近臣”,这是十分难得的“殊荣”。于是王国维三月奉诏,四月初就束装北上,以“文学侍从之臣”身份尽心尽忠。1924年11月,冯玉祥国民军打进北京,把溥仪赶出紫禁城。而王国维为了表示“忠忱”,不但每天到北府向被逐出宫门的“圣上”请安,而且写信给马衡等友人,表明与民国划清界线,连文章也不肯在“民国”的大学刊物上发表,不愧为清室的“贞臣”。这就无怪乎人们认为他是殉清而死了。

  但是,当时也有人,包括郭沫若先生对此提出异议。因为与清室关系较王国维密切者不知若干。真正受了清朝深恩厚泽的遗老们,在清朝灭亡时没有一个殉节而死。就连身居太师太傅的徐世昌,后来都做过民国的总统,而一个亡国后的五品官,到了民国十六年还要殉节,实在有点说不过去。而且在他临死前写的遗书中,没有一字一句提到前朝或逊帝溥仪。

  罗振玉,我国一代学术大师。“九· 一八”事变后,因积极参与制造“满洲国”活动,曾任伪满监察院长等职,自负于民族,大节有亏,本不足齿。但是,他毕生尽力于搜集史料及传印古书,在殷墟甲骨、钟鼎彝器、西陲简牍、齐鲁封泥、金石遗文以及敦煌写本残卷古籍、内阁大库档案等方面,对古代文化的传承贡献甚大。尤其是,罗振玉爱才。王国维青年时期奔赴上海谋生,得罗器重关切,不仅顺利完成东文学社的学业,而且罗还提携他紧随自己左右,做教员、做编辑、当翻译,入学部行走,乃至辛亥之变后,一同避难日本,一道研讨学问,劝导王国维放弃哲学、文学,转攻国学,并成了儿女亲家。正因如此,王总觉得欠罗的情,想方设法报答其知遇之恩,随时为罗着想效力,就连搜集到的善本书籍、碑帖字画,也忘不了送他。后来王国维离开溥仪进入清华,破坏了罗氏企图借助他密切同溥仪关系的计划,以及窥视了解溥仪诸多行事的目的,遭到罗的斥责嘲弄。加之当时王国维正经历人生中一次最大的不幸与苦痛:中年丧子。1926年8月20日其长子病卒于上海。王国维将其子遗款送给罗振玉,让交其女(王儿媳)使用。不图中间产生误会,两亲家反目,儿媳回娘家长期居住。王国维于此悲上添悲,认为罗振玉“蔑视他人格也”。(《王国维全集·书信·致罗振玉》)但是,据此能否就可认定王用死与罗抗争?理由并不充分。因为他临死前写的遗书中并没有提及与罗的矛盾与关系。

  值得深思的是,遗书中重要的几句是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,经此世变,义无再辱”。对此,王国维的好友、史学家陈寅恪在《王观堂先生挽词序》中指出:“近数十年来,自道光之季,迄乎今日,社会经济之制度,以外族之侵迫,致剧疾之变迁;纲纪之说,无所凭依,不待外来学之掊击,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;虽有人焉,强聒而力持,亦终归于不同救疗之局。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。劫尽变穷,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,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,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,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。”

  据考古学家、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回忆,王国维自沉之前曾访他,谈及著名藏书家、目录版本学家叶德辉,在湖南农动中被处死事,颇致忧郁。时王国维方垂长辫,不畏枪杀,而畏剪辫也。由此看来,时局对他冲击很大。联系王国维一生为人、处世、论学之风范,在具有强烈自尊的王氏心目中,剪辫子不是一般性受辱问题,而是关系到独立人格及尊严问题。青年时期深受叔本华唯意志论、尼采超人哲学陶冶的王国维,认为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。无尊严,毋宁死。

 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、清学研究院“三巨头”之首梁启超(另两位是王国维、陈寅恪),与王国维精神上更为接近。王自沉时,梁正卧病天津,不顾亲友劝阻,立即乘车抵京,料理王的丧事。在安葬时,亲临墓地,发表墓前悼词。在悼词中除对王的学术成就给以极高评价、称赞“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”外,还特别指出:“许多伟大的人物有时以自杀表现他的勇气。孔子说:‘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叔齐欤!’伯夷叔齐的志气,就是王静安先生的志气!王的自杀,完全代表中国学者‘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’的精神。”

网站首页|凯时娱乐|凯时app手机app|